
韓國K2“黑豹”坦克 在今年10月中下旬舉辦的首爾國際航空航天與國防展上,韓國的隱身戰斗機全尺寸模型、常規動力潛艇模型、步兵戰車樣車、察打一體無人機樣機等在研裝備吸睛不少。與此同時,韓國軍方也亮出K2“黑豹”坦克、K808“勇”輪式裝甲輸送車、T-50“金鷹”教練機等現役裝備站臺助威。這種情形,不由讓人產生韓國武器研發之路正越走越寬的聯想。 長期以來,韓國在武器裝備研發方面,堅持走“引進、吸收、自研、出口”的道路,部分武器裝備在國際軍火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出口銷量亦可觀。那么,韓國的武器研發之路進展如何?有什么特點?本期讓我們一同走近韓國的武器裝備。 從“借雞下蛋”到“養雞下蛋”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韓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依賴外國軍援,武器裝備是清一色的外國貨。雖然作戰性能尚可,但并不完全符合作戰的實際需求。在此之前,上世紀60年代,樸正熙政府開始實施“經濟自立”政策,韓國的經濟快速發展,20多年時間里由世界上的貧窮國家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在此期間,韓國的汽車、造船、鋼鐵、電子、石化、機械等行業得到發展,為其實施“自主國防”政策提供了支撐。 為改變本國軍事技術基礎和武器裝備研發能力薄弱的狀況,韓國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一條“引進、吸收、自研、出口”的路線,通過不斷加強與一些軍工大國和軍工巨頭的合作,吸收引進他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提升自身研發能力。借用他國先進技術和貨架產品,韓國研發出了一批武器裝備。 比如,在坦克制造商克萊斯勒公司員工手把手的幫助下,韓國研制了K1主戰坦克,而后又自主研制了K2“黑豹”坦克,“跨代”進入了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行列。再比如,在潛艇研制上,韓國前面兩代國產潛艇都是獲得許可后仿造德國近海潛艇的;經過20多年的琢磨,后來韓國在此基礎上設計建造出第三代遠洋型常規動力潛艇。被譽為該國“航空驕傲”的T-50“金鷹”教練機,也是在外國大公司的直接參與下完成設計的。此外,韓國還在其他國家支持下研發出新型防空導彈、運載火箭,與法國等歐洲國家合作研發出新型聲吶、相控陣雷達等。 出于種種原因,韓軍研發的自用型武器裝備具有很明確的針對性,無論是陸軍戰車、海軍艦艇還是空軍戰機,第一個原則就是要壓倒潛在對手的同類型武器裝備,以期在未來可能爆發的對抗中獲得作戰優勢。長期以來,為獲取這一優勢,韓國在不少武器裝備研發上都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一定進展。比如,韓國專門調整了潛艇發展思路,將水下發射“天龍”對陸攻擊巡航導彈作為KSS-Ⅲ型潛艇的設計重點,以獲得與對手對等的水下準戰略打擊能力。與此同時,韓國在一些次要武器裝備研發上秉持節省和實用主義原則。比如,在研發KW2型輪式自行高炮時韓國就舍棄了搜索雷達和防空導彈,在保證基本戰斗力不降的同時壓低自行高炮成本,其目的是在大規模裝備時能節省大筆資金。 拉訂單“不挑食”擴大武器出口 與自用型武器裝備“量體裁衣”式的制造列裝相比,韓國在對外出口武器裝備方面較為活躍。 以韓國研制的K2“黑豹”坦克為例,它已經成為土耳其“阿爾泰”主戰坦克的技術源頭;韓國研發的K9型自行榴彈炮銷量也不錯,先后出口到土耳其、波蘭、芬蘭等國;F/A-50輕型戰斗教練機列裝菲律賓軍隊,還在競標馬來西亞戰機項目;“張保皋”級常規潛艇雖在泰國海軍招標中失利,卻收獲了印度尼西亞的訂單;出口“紅背蜘蛛”重型步兵戰車已經進入澳大利亞“陸地400”軍購案的最后階段,與德國老牌軍火商萊茵金屬公司的KF41“猞猁”重型步兵戰車競爭得不可開交。 近年來韓國武器裝備在出口市場屢有斬獲,主要得益于該國政府的強力推動和靈活的武器出口政策。韓國政府高度重視武器裝備出口,歷任總統在出訪、參加國際會議時都親自上陣推銷本國武器裝備。2018年,韓國總統文在寅抵達印度新德里訪問,與印度總理莫迪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我們同意鼓勵彼此的國防工業加強合作?!贝撕?,韓國為印度提供了一條K9型自行榴彈炮的生產線,成為繼出口土耳其后這種自行榴彈炮的又一次成功技術輸出。 與歷任總統的“賣力吆喝”相對應,韓國在出口軍品上采取的靈活政策也為其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加分不少。韓國出口武器裝備主要面向東南亞、南亞、東北歐、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市場,盡量避免與軍事強國的武器裝備出口項目產生矛盾,借此獲得良好的出口環境。同時,“不挑食”也是韓國出口武器裝備的一個習慣性做法,不管訂單是大是小,是要整車還是要底盤,韓國都愿意提供。比如,在K9型自行榴彈炮出口方面,既有土耳其、印度這樣的生產線級別大單,也有芬蘭48輛裝備的小單,甚至還有波蘭那種只買底盤的怪單,韓國均一一滿足。 在澳大利亞“陸地400”步兵戰車項目競標中,韓國采取了與澳大利亞本土軍工企業合作的方式,將韓國生產的步兵戰車底盤與澳大利亞生產的模塊化炮塔相結合,并將其命名為“紅背蜘蛛”,力圖以這種具有澳洲特色的名稱打動澳大利亞的采購方。 除出口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外,韓國還將淘汰的二手裝備免費贈送給一些國家以拓展市場。比如,韓國分別向越南、菲律賓贈送了退役的“浦項”級護衛艦以獲好感,菲律賓也由此采購了韓國生產的戰機等裝備。 關鍵武器裝備未能實現真正國產 出口是為賺錢,同時也是為更有效地提升本國武器裝備研發能力。隨著研發能力的提升,韓國開始盼望走出東北亞,在更大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當前,韓國已經對其“近海防御”為主的海洋安全戰略進行了調整,提出要建設“大洋海軍”,實現海軍戰略向“遠洋作戰”轉變,并提出建立“戰略機動艦隊”。這種情況下,更加強大的武器裝備研發能力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標之一。 長期以來,日本對于二戰的不反省態度讓韓國對其始終保持警惕,今年又爆發了規??涨暗捻n日貿易戰,兩國關系緊張。如何在先進武器裝備發展中超越日本,在可能的未來對抗中取得優勢,也成為韓國日益關注并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在今年10月舉行的首爾國際航空航天與國防展上,韓國展出新型航母設計方案時,就打出了“韓國海軍的自尊心”這樣的標語,彰顯其對增強武備的迫切心理。這種“你有他有我也要有”的例子在韓日武器裝備研發列裝方面可以說隨處可見:日本有了金剛級、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韓國就開始建造噸位更大的世宗大王級宙斯盾驅逐艦;日本要改造“出云”號為準航母,韓國就著手研制更大的輕型航母,甚至聲稱要建造7萬噸級航母;日本蒼龍級潛艇水下排水量達到3300噸,韓國第三代潛艇則定位為3800噸;日本“心神”隱身戰斗機原型機現身,韓國就要搞一款KF-X隱身戰斗機。 不過,在研發關鍵武器裝備方面,韓國仍存在不少技術障礙,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雖然國際環境較為寬松,能夠拿到世界各國生產的先進零部件,用貨架產品也能組裝出不錯的武器裝備,加上日本武器裝備由于受到限制無法出口,讓出了一大片市場給韓國,但短平快的出口盈利難以彌補可持續發展上存在的技術缺口。正所謂:半江春水半江寒。技術上受制于人,不可避免地使韓國軍工企業在高新科技領域處處受限,不僅僅是隱身戰斗機,還有一次次延期發射的“羅老”號運載火箭,都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此外,韓國軍工產品性能上的不穩定性也部分反映出其在技術上的差距。K9型自行榴彈炮在射擊訓練中炸膛、K21步兵戰車因設計問題在渡河中沉沒、KSS-Ⅱ型潛艇出現螺絲折斷問題……林林總總的故障背后是韓國軍工企業基礎技術能力上的薄弱與差距,這讓韓國的關鍵武器裝備研發蒙上了一層陰影。
(編輯:阮凌萱)
|